徒弟没白收-《东宫贴身侍女升迁指南》
第(2/3)页
“刚才你说的那些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友。”
自他拜师以来,这还是第一次从李寒宁这里听到她讲过去的事。
“不知道师父说的这个故人是谁?”
李寒宁看着面前目光如炬的少年:“他叫阿诗那,是个匈奴人,死得时候和你一般大,阿诗那虽然年纪小,但他是个很勇敢的人,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匈奴人。”
一点也不输给过去和她交过手的千战单于。
他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,但刘伶不敢确定,又在后面补充了一句:“师父我好像也听过这个名字,之前的说书先生在茶馆里面提到过两句,我和小伙伴在门口乞讨的时候听到过。”
说那阿诗那是上一任千战单于的弟弟,北境大捷时曾帮助过他们。
李寒宁这才知道原来那个孩子的名字已经传到了各地,心里忽然有些怅然。
刘伶知道李寒宁也许对阿诗那心里有愧疚:
“我不认识他,不过如果师父觉得我们有像的地方的话,那就一定是,我觉得他做了自己认为值得的事,此生应该是死而无憾。”
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。
从小孩子听到的无心之言反而更让人不由得心里一震,恍惚间李寒宁似乎听到了阿诗那的想法,他们的声音重叠在一起。
李寒宁看着面前的刘伶,只是觉得那个时候留在草原上的遗憾,似乎在隐约间终于弥补上一点。
这边几个将军和宁玉,人难得聚得这么齐,在凉州城城主府,也是萧策最近暂住的地方议论接下来的事。
赵义他们自然是想一鼓作气西进攻下长安,大梁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,各地纷争也已经陆陆续续这么久了,周边的百姓都是怨声载道、民不聊生,早一天攻入长安,生擒梁帝,天底下也能早一日太平。
但军师宁玉的意思却是徐徐图之。
宁玉站在一旁不紧不慢地对着一众将士解释,但更多的是安抚军心:
“长安早晚是要打的,但是长安城本就是大梁帝都,那个地方易守难攻,大梁虽然眼下已经近在咫尺,但是驻守在大梁城内的禁卫军也有五万,洛阳势必要拿下长安来,但如果他们选择誓死不降,和大梁建立初年一样焚毁都城,将军以为又当如何?”
那可不是梁帝干不出来的事,现在的这位大梁皇帝已经年过半百,年轻的时候还是个明君,可惜朝廷赋税严重,官吏腐败,许多问题到了他手里也已经是无力回天,以至于到了晚年整日疑神疑鬼、听信谗言。
赵义是个聪明人,他跟在萧策左右的时间晚了一些,是在月栖城之后,一遇到意见相左的时候,便更尊重宁玉、冯哲他们的意思,只是还是忍不住提了一句:
“可是军师有没有考虑过兵贵神速,凡事要是都步步为营也容易错过最好的时机,万一大梁苟延残喘之后又恢复了国力,那我们岂不是要功亏一篑了,我这两天还听说南越的几城惦念着大梁从前对他们的好,想要劝说梁帝往他们南边迁都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