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0谁说了算-《理想年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李想大剌剌摇动着二郎腿:

    “国民党成立后,从党员数量上讲,可谓第一大党,可以预见在参议员的选举中必定能够占据多数席位。但是,从政党的角度看,国民党实际上是个成分复杂的大杂烩。激进的革命者、温和且无确定宗旨的中庸主义者、保守的改良主义者、新式和旧式的知识分子、新产生和历史遗留的各色官僚和大地主、资本相对雄厚的绅商,甚至还有在革命中产生的出身卑微但此时居功自傲的新权贵们,很难想象这些人在政治方向和革命志向上能够取得一致。他们聚集在一起高谈阔论,觥筹交错,无非是秉承着“人多力量大”的古训以壮声势。指望这样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相摩相荡,以达到政治乃日有向上之机的效果,几近天方夜谭。”

    李想紧捏住拳头:“这个效果,嘿嘿!遁初,清醒点从革命党的角度讲,此刻的国民党与同盟会有了本质的区别。为了扩张党的势力,同盟会接受了其他党派团体的政治主张,在原则问题上做了妥协让步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抛弃了三min主义。”

    在三min主义中,对中国最具现实意义的是民生主义,而组成政党的绝大多数社会上层人物,决不会允许下层民众“惦记”他们的财产,他们不认为革命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,反而认为没有什么比“杀富济贫”更不能容忍的了。为此,宋教仁特意解释了同盟会的民生主义:“他党多讥为劫富济贫,此大误也。夫民生主义,在欲使贫者亦富。如能行之,即国家社会政策,不使富者欲富,贫者欲贫,致有劳动家与资本家之冲突也。”显然,这样的解释无法令绅士们释怀。妥协之后,在《国民党宣言》中,三min主义被改成了“民生政策”,定义为“以实施国家社会主义,保育国计民生,以国家权力使一国经济发达均衡而迅速”。

    宋教仁大笑道:“无论如何,总是达到了壮大党势的目的,要求加入国民党的人络绎不绝。就连前清贵族溥伦也入了国民党,为满人入党的首倡。”

    李想却笑不出来,冷冷道:“国民党的纲领必须修改。”

    “怎么改?”宋教仁瞥一眼李想。

    “这是国民党组阁后就马上加以执行的。那就是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!”

    “修约、废约不是一蹴而就的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这样的纲领,怎么体现国民党的革命性?”李想打个呵欠:“面面俱到的纲领,煽动人心的演讲能力和态度激进,对于一个努力想要吸引人们注意和取得群众支持的政党来说,固然是很重要的,但是,仅仅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。”

    “喔?”宋教仁还不知道李想是个组织家,很好奇的问道:“还需什么条件?”

    李想笑道:“我觉得,群众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主张――能够不断地打入他们心坎的一些简单的主张――而且也需要标志和象征,那样才能够取得群众的信任;需要有声有色的大场面,那样才能够唤起他们的热情;需要暴力和恐怖的行动,这种行动如果成功的话,就能够吸引追随者并且使他们感到有压倒弱者的力量。大多数的人不都是崇拜强者的吗?”

    “你是说笑的吧?”宋教仁道:“又不是组建军队,有这么夸张吗?”

    李想不变的微笑道:“在北京参议院的时候,袁世凯对他们的政治敌人实行了可耻的精神上和**上的恐怖手段!我对于这种“恐怖手段”,很感兴趣。现在我们就有样学样,在自己的国民党内充分利用了这种恐怖手段。”

    “啥恐怖手段,流氓!”宋教仁想起这件事就生气,脸色都铁青的。“国民党决不能这样干!”

    李想鼻子都气歪了,怎么革命党人都是棒槌!

    “遁初,你不要误会。”李想压着气耐心的说道:“国民党必须要有力量,维护国民党的集会上稳定,主要的任务是压制捣乱分子,知道吗?就像上次捣乱议会的那些麻烦,压制住,必要的话,把捣乱分子轰出去。”

    李想看到宋教仁有意动的样子,赶紧加油添醋道:“我们可以把一批拳大臂粗的退伍军人,唔,必须要都是革命党人,反正现在退位的革命党人这么多,随便就可以招来一票,组成一个革命党“纠察队”,作为党内的暴力机关。“纠察队”指挥人选,我推荐陈英士。他是最适合的人,杀陶成章就很干脆,有担当,有手腕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