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1魔鬼的诱惑(上)-《理想年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先就内债而言,李想认为在清季中国民生凋敝已极,国家财政破产有不可终日之势时,发行内债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“公债实为财政一大妙用。”李平书立刻眼冒金币,说道:“只是汉口有这个条件吗?”

    李大帅自信满满的说道:“早前张之洞在汉口除了自铸银元之外,自发纸币,还自发公债,而且管理的还不错。不过这场辛亥革命之后,以满廷的信誉为担保的纸币公债贬值的厉害,我临时合并汉口几家官办银行成立的工商银行,在救市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。发行新纸币――人民币,还算稳定,因为工商银行的本身有两湖财团的财力支撑,和汉口军政俯政策扶植,在汉口已经是贸易普遍结算的货币,发行公债也是水到渠成。”

    李平书点点头,工商银行这个名头李平书也听过,人民币也听过。发行纸币和发行公债,这都是赚不完的钱。

    李大帅以手轻轻敲着膝盖,继续说道:“发行公债,从国民生计上说,国民以现金贷与国家而取其息,这些现金也就变成了生息的资本,国民购得公债后,若有不时之需,还可用公债抵押以治产如此辗转,可以以一现钱而同时为百数十人所利用,于国于民,都有裨益。当然,发行公债须遵守原则,公债可发,但决不可“不择时不择事而举债”。公债发行的原则:一是一国的“恒费”(经常费用)决不能以举债来弥补。因恒费的性质不能有所增殖。二是利用举债以应付能殖利于将来的特费(今岁或今后数岁特用之,过此以往,则当停废的费用),还要作具体分析,即必须以将来所收效果确有把握为标准。因为支应国费,要以“生计主义”为准则。所谓生计主义,就是“以最小之劳费,得最大之效果”;违反它,就是浪费,决不可以举债。此外,公债应募的对象主要是资本家,公债的应募力,产生于资本的一部分。非在民间、社会广开公债利用之途,则公债不能发生等…………”

    身为上海商务总会总董的李平书不断点头,李大帅这些观点还是颇有见地的。

    “至于外债,”李大帅组织一下语言,“举借外债不如举借内债。但我对外债并不采取排斥态度,我认为关键是能否利用得好。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,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,对利用外债的利弊,宜借不宜借,何者宜借何者不宜借等问题,具体的每个问题都要全面的分析,具体对待。我的意见,其实就是一个举借外债的原则问题。必须要考虑用之于生产,对外资引入后要妥善管理,对分期偿作好周密计划等…………另外,举借外债,有一最根本的前提,就是进行彻底的革命,建立一个主权完整**的政权!不是我说句狂话,如今中国拥有完整主权的政权只有汉口!也就是说,只有汉口举借外债,才不用害怕外人像控制上海一样控制汉口的经济命脉!”

    李平书点头点得脖子酸痛,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也是有李大帅独到之处的。他真不知这位年轻的李大帅怎么就这么大的能耐,哪里学来这么庞大复杂系统的专业知识,把方方面面的利弊解析的这么清清楚楚,就是洋鬼子地界大学府的经济博学士也未必这样的广博精湛的学问。

    虽然状元公张謇在振兴实业,推行棉铁政策过程中,提出了利用外资的问题。他认为外资可以利用,如何利用,他有自己的较为系统的思想观点。他提出在我国资金不足时,只要“契约正当,权限分明”,可考虑利用外资来开发中国资源,这样,可以增加就业机会,又可减少到国外购买物资,还能为国人学习技术提供场所。利用外资的方式,可分“合资”、“代办”、“借债”等。

    状元公还要求外商在中国承办企业,应“遵守中国法律”,并建议政府要对外商进行监督、管理。状元公这样的要求,在李大帅的理论面前立刻表现的非常不切实际。如果中国彻底的革命,建立一个主权分明,**自强的国家,洋鬼子凭什么“遵守中国法律”,洋鬼子凭什么服从政府的“监督、管理”?

    由此可见,张骞等人并不反对举借外债,利用外资,关键在于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使用要得当,这有其合理性,但是洋人对虚弱的中国从来都不讲理!

    洋人也只有凶名传世的李大帅才会讲理。想通了这一节,李平书揉着酸痛的脖子说道:“我一定会说服各位议董和议员、会员,促成两湖财团和江浙财团的合并!”

    李大帅看到旁边黄金荣欲言又止的样子,他又笑了笑,道:“黄老板,“三件套”已经过时,你要信得过我指点的明路,咱们就好好的合作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