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付东流(下)-《理想年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过人多了,自然就汇聚了人气,慢慢的也就热闹起来。不过知情者均晓得,在这融洽热闹的烟幕后,正酝酿着武昌起义之后史无前例的激烈斗争。斗争存在与革命党人的内部,也存在城外畏集的强敌。斗争的成败,不但主宰了辛亥革命的命运,还决定了中国以后的历史。

    如今黄兴无疑正是这斗争核心处的关键人物,人人争着来亲睹他的风采兴头已经过了。现在宾客谈兴渐起,自然话题都离不开黄兴,

    推测着与冯国璋的战局将如何发展,毕竟李想与清军作战顺利的一塌糊涂,而比换了李想名气大上天的黄兴指挥,胜利似乎已经再握。但如今孝感城的革命军是内忧外患,在桌有远见的士绅已经在默默摇头,已经有人不再看好携革命军新锐之气而来的黄兴。当然,因为庄蕴宽的到来,上海和武昌争夺临时中央政府的话题,才是最热闹的话题。也有人说起李想,如今李想黯然退出汉口,在桌上也就凭添笑话而已。席间,闹哄哄的声音直冲霄汉。

    绵绵秋雨,如缠绕的千丝万缕的因果轮回。剪不断,理还乱。任你英雄一世,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。

    “千秋读史心难问,一句收枰胜属谁?”高楼之上的李想心有所感的念叨,陈寅恪之句道他出此时

    心情。孝感正在大宴宾客,李想却独上高楼。

    李想一心想要避免,却最终还是避免历史强大的惯性。湖北即将上演一场辛亥年间最惨烈之战,地点虽不再是阳夏,却一如阳夏战场之惨烈。主角是黄兴和冯国璋,结局一如历史一样早已注定。

    楼外天昏地暗,风雨凄凄。李想手中握着的一杯热茶已经变冷,他只要想起黄兴必败的结局,却无法支援黄兴分毫,明知手捂着杯具,却无能为力,心又是怎样的纠结?自渡江北上,即下定要改变这个悲剧的决心有过犹豫,却从没有改变过,如今又该怎么办?

    黄兴领军过江,到了汉口边往北直扑而来,一副与北洋军正面决战的架势。李想自嘲一声,正面决战,湖北一时之间凑齐的杂牌军如何火拼得赢北洋军精锐。湖南派遣的两协虽说能战,可是装备与北洋军差距太远。李想的精锐与北洋军已经打了不少小规模战役,一点便宜也没有讨到。特别是袁世凯被任命为“钦差大臣”后,现在又升为“总理大臣”,北洋集团在湖北前线的官兵像是吃了奇滢和欢散,都拼命卖力嘿咻,一时之间爆发出不输于革命军的士气。

    北洋军此刻士气正锐,李想都暂逼锋芒,坚定要严守战略防御的作战方针,不贪功,不冒进,该退就退。见识过北洋军的厉害之后,即使那些叫嚣最凶的将领,也都闭嘴了,李店一战,惨胜的他们无语了。而冯国璋好像与李想有了什么默契,不于李想纠缠,只是防守着李想在背后的小动作,北洋大军专注的长趋直入的南下,眼中只是盯着北上的黄兴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