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:自知之明【1/2】-《华娱从笔仙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可是如果你的电影花了一个亿才拍成的,那么只要电影的质量在水准之上,那么观众看完便会有种赚了的感觉。

    这才是大片驱使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内在逻辑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当晚,张牧在电话里和杨光简单的说完这个计划后,杨光当即便决定亲自带人过来谈判。

    毕竟成本过亿的电影项目,目前国内也就只有老谋子玩过,容不得他不谨慎。

    不过在电话那头的杨光在沉默片刻之后,忽然冷不丁的问道:

    “老板,这回要不要拉上中影?”

    说罢,可能是怕张牧多想,杨光便解释道:

    “前段时间中影的韩董找我谈过,虽然没有明说,但是我听他那意思,好像在鼓动咱们也像老谋子一样搞大片。”

    “甚至韩董还明确表示,如果咱们有这样的项目,中影绝对支持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杨光有些不理解道:

    “老板,您是不是和韩董有什么交情?”

    张牧闻言顿时失笑道:

    “呵呵,什么交情能值这么多钱?你也太高看我了!”

    张牧能理解杨光心中的疑惑,毕竟他和韩三品所处的位置不同,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不一样。

    杨光想得依然是怎么通过拍电影赚钱,但是在韩三品的眼中,恐怕这个需求最多只能排在第二位。

    一旦坐在韩三品的那个位置,他的所有决定自然都要从整个电影行业的高度出发。

    而他之所以会这么热心的不断鼓动国产大片的立项,估计也是想先将观众推进电影院,推动大盘的增长。

    然后,再考虑观众看什么的问题。

    所以后世华夏电影市场能超过米国,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,韩三品在其中还是有不小的功劳的。

    可惜后来的某些人只看到早期国产大片的华而不实,便一味的嘲讽韩三品有眼无珠,能力不够。

    岂不知,这完全是格局与眼界的问题。

    念及此处,张牧心中顿时便有了决断。与其让中影把钱花在《无极》那种烂片上,还不如把钱给他来得有意义。

    并且有了中影的加入,不仅能减轻牧野资金上的压力;还能让张牧在这个项目之中,掌握决定性的话语权;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也能提高哈维与吕克·贝松对这个项目的信心。

    可谓是一举三得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