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虽说马和心里有点腹诽,但还是老老实实将自己记得的事情说了一遍。 「奴婢只是记得家在云南昆阳州宝山乡植知代村人,舍妹是今年应该有十五岁了……」 「这半截狼牙就是信物……」 马和说到这儿,当即摘下脖子上的狼牙。朱允熥看了看,随后命马和自己画下来,当做寻人的标识。 「还有别的亲人吗?」 「有!」 「奴婢还有哥哥,兵荒马乱中跑丢了,估计就算不死,也跟奴婢一样成了太监吧……」 朱允熥见马和的脸色黯淡下去,再联想马和以后的功绩,心里也替他感到不值。 单纯以郑和所立的功绩,封他个公爵都不重! 「你放心,孤会下令命人寻访,不管你家里有什么人,孤都会替你寻到!」 马和听到这话,当即「砰砰砰」给朱允熥磕头。 「奴婢拜谢殿下隆恩!」 「殿下,奴婢有一事不明,不知该不该问……」 朱允熥已经猜到他想问什么了。 「问吧!」 「殿下,奴婢并未给您立过功,您为何要帮奴婢寻访家人呢?」 朱允熥闻言淡然一笑道。 「因为我要让你替我卖命!」 「卖一辈子命!」 朱允熥的直言不讳,直接给马和整不会了。 但也正是朱允熥的直接,让马和的心颤动起来,对朱允熥生出无尽的好感。 跟着这种人很好,起码死也能死个明白! 「奴婢能给殿下卖命,是奴婢几辈子的福分!」 朱允熥将寻访马和家人的事情吩咐给锦衣卫,就继续埋头批阅奏折。 随着他的摊子越来越大,需要他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。 苏州的纺织作坊缺织机,需要从机械制造局调配。 然后,苏州的那帮女干商,见纺织作坊缺机器,又大量地裁人,逼迫苏州城的织工聚众闹事。 虽说有苏州知府张清来帮忙瞒着,但还是被邻近州府的官员上报朝廷,被放到老朱的案头。 老朱在看到苏州发生民变后,当场把逆孙叫过来臭骂一顿。 「咱早就跟你说过,治国要一点点来,不能由着性子胡来!」 「你以为你有蒸汽作坊,能鼓捣点新奇玩意,就能治理好国家?」 「屁!」 「治国治的是人心,治的是衣食住行!」 「现在苏州城闲着这么多织工,你让他们何以为生?」 这也是老朱明知道自己被海商集团和文官给坑了,依然选择对海商的走私贸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。 因为江南数省之地的百姓,靠海贸吃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。 不论是种桑养蚕的,还是纺纱织布的,乃至于街上的贩夫走卒,都跟海商有着莫大的关联。 因此,老朱一开始就不支持朱允熥跟海商集团作对,哪怕想整治他们,也得等大明解除了外患,再腾出手来收拾这伙内忧。 老朱啰里啰嗦地骂了一通,见大孙一反常态地老实,竟然连一句反驳的话都没说,登时有点气急败坏。 「你倒是说话呀,你平时的本事呢!」 「孙儿等皇爷爷说完再说!」 「咱说完了,你有什么话就赶紧放吧!」 「皇爷爷,孙儿有把握压下去民变,这事就不劳您费心了。」 老朱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只等来这么一句话。 「你拿什么压?」 「锦衣 卫还是兴武卫,还是你那没练成型的靖海军?」 「皇爷爷,织工所求者不过是一个工作而已。孙儿抓紧时间多生产点织布机运过去,不就完美解决了?」 老朱闻言冷哼一声道。 「你说得倒轻松,织机哪是那么容易造……」 正常来说,普通人家想搞一台织机,少说也得花费几十两银子,两三个月的工夫。 因为这东西打造起来相当麻烦,不比做个轿子省事。 但朱元璋突然想到,大孙手底下有个蒸汽作坊,这才将到嘴边的话给止住了。 「就算你能鼓捣出那么多织机,那你有那么多生丝吗?」 「有!」 「孙儿上次在苏州收了不少生丝,还派人到湖南、湖北等地收购……」 「哦……」 老朱见这孙子还真做了准备,当即对其挥挥手。 「滚吧!」 「注意方式方法,千万别酿成大的民变!」 「另外,组织挑头的人必须严办!」 「诺!」 苏州府,知府衙门。 几千百姓聚集在知府衙门,排在最前边的一排人,手里扯着巨大的条幅,上书几个大字。 「严惩女干商!」 几人身后的百姓则齐声呐喊。 「俺们要吃饭!」 「俺们要做工!」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