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和阎广坤分别很久了。 自从上次将对方救出来,对方就再也没有出现过。 之前在西安,张庸也没看到他。 应该是新来的。 “你们先聊。我出去一下。” 张庸走出107师。 默默追上阎广坤。 发现对方走的并不快。还专门朝偏僻的地方走。 静悄悄的从拐角后面出现。 阎广坤看到是他,点点头。似乎早知道他要来。 “你来找我?” “跟我来吧!” “好。” 张庸跟在阎广坤的后面。 对方没有武器。他自己则是一堆武器。当然不怕的。 何况,红党不搞暗杀那一套。倒也不需要过分紧张。 至少,阎广坤没有对他动手的理由。 反杀救命恩人,罕见。 好感度95 说明还是非常友好的。 顺着小巷子一路前进。地图边缘出现几个黄点。 都没有武器。说明安全。 来到那些黄点的附近。发现是一个小院子。 外面是土坯墙。墙头上挂着一串串通红的辣椒。红彤彤的,十分诱惑。 可惜,张庸自己不能吃辣。只能是看着。否则,肯定得顺走一大把的。 进去。 里面有人热情迎接上来。 是一个中年人。穿着便装。但是感觉应该穿军装的。 其他黄点并没有出现。判断是在警戒。隔断了视线。 就是其他黄点看不到张庸。 对方很小心。 担心给他张庸惹来麻烦。 哪怕是对自己的同志,也是高度保密的。 毕竟,老蒋也不好忽悠。 坦白说,老蒋也是有真本事的。否则,也做不到今日的位置。 之所以失败,是遇到了比他更强的。时局使然。 看看其他人,比他拉胯的遍地都是。 “詹主任,少龙来了。”阎广坤热情的给对方介绍。 又对张庸说道:“这位是詹兆刚同志。在西北抗日联军总部工作。是我方代表之一。” “你好。”张庸伸手。和对方握手。 确信对方出身行伍。 手掌的老茧很厚的。 “冒昧称呼你少龙吧。你叫我老詹即可。” “好。老詹。” “我们进去说。” “请。” 张庸点点头。 阎广坤在外面负责戒备。 詹兆刚和张庸进入一个小房子。一桌。四凳。 长长的板凳。颇具地方特色。 “请坐。” “好。” “广坤说肯定能请到你来。没想到,你这么快就来了。” “有事?” “抗日联军总部经过广泛的动员,现在已经召集了大约六千名新兵……” “给我?” “是的。” “你们自己不要吗?” “或许,伱更加需要。难道不是吗?” “确实。” 张庸点点头。 相信那边已经知道一些计划。 总统府里面有那么多黄点。该知道,不该知道的,应该都知道了。 “我们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。” “未来的战争,可能会非常艰苦的。战局可能会令人绝望。” “绝望?” “是的。” 张庸没有说的太细。 此时此刻,抗日浪潮高涨,人心可用。 然而,所有的华夏人,包括红色,都没有想到,抗战会那么难打的。 谁也想不到,日寇那么难消灭。 在没亲自交手之前,对日寇的战斗力,并没有清晰的概念。 直到双方大打出手,才突然发现,这个日寇,是非常难啃的。五个打一个,都非常艰难。自身损失非常大。 南方的淞沪,北方的平型关,伤亡都是非常惨重。 然后就是日寇一路平推。 一年多时间,就占领华夏几乎所有最富饶的国土。 局势确实极度绝望。 到处都是丧师失地。 这一切,在开战之前,都是没有人预料到的。 想到开局可能会很艰难。 但是没想到会这么糟糕。 “那我就却之不恭了。” 张庸愉快接受。 他确实需要兵员。需要充实架构。 三个师,不能是空架子。必须满编。最好是超编。越多越好。 淞沪战场就是个无底洞。一旦陷进去,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。所以,准备工作,是越充分越好。 “希望你们旗开得胜。” “承你贵言。” “具体的去向……” “我要带三个师去南边。107师、108师、112师。还有67军军部。军长吴珂仁。” “那好。明天新兵就会陆陆续续安排到各个师。” “谢谢。” “言重了。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 “明天。你们派人到东城外,十里亭,我也有一些东西给你们。” “那我就安排广坤去吧。他现在化名秦岭。” “好的。那我就告辞了。” “请。” “请。” 詹兆刚将张庸送出来。 阎广坤带着张庸离开。 握手。 告辞。 一切尽在不言中。 张庸回到108师师部。吴珂仁已经离开。 师部已经在制定出发计划。 按照军政部的安排,67军必须轻装。步行。穿越商洛山,到十堰,到襄阳。 然后从襄阳坐船到汉口。再从汉口坐船到金陵。再从金陵到苏州。 为什么不走洛阳? 因为汤恩伯的部队在那边。不合适遭遇。 此外,还有其他的东北军部队要走洛阳。 然而,步行穿越商洛山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当时的道路,是非常糟糕的。几乎没硬底路。都是泥路。坑坑洼洼。崎岖不平。 如果是夏天,道路被山洪冲毁的话,就更加麻烦了。 估计步行到襄阳,需要一个月! 然后船运,最终到达苏州,可能又需要半个月。 非常浪费时间。 光是在路上,就得一个多月。 如果是前线需要紧急增援的话,黄花菜早就凉了。 事实上,淞沪会战就是这样的。 前线准备的兵力不足。发现需要增援,于是临急临忙调兵。 结果,援兵都是从遥远的后方调来。包括川军、桂军、滇军等等。光是在路上,就需要耗费一个多月。 而日寇的增援部队,拥有相对快捷的船运,十天就能到。 就是这个时间差,让国军始终无法集中优势兵力。战斗变成消耗战。添油战术。 日寇从金山卫登陆,国军根本没有多余兵力调动防御。 纸面上说是出动了七十万,其实,在前线的,最多就是二三十万。和日寇前线兵力几乎是一比一。 焉能不败? 然而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。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。就眼下的环境,谁也没办法解决。 老蒋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,让大量的川军、桂军、滇军调动到金陵的周围。否则,他晚上肯定睡不着的。 在没有真正打起来,民族存亡危难之际,川军、桂军、滇军也不可能积极出动。 记忆里,川军正规军大量出川增援前线,已经是9月份。 那个时候,淞沪战役已经完全糜烂。等川军赶到,淞沪战役几乎都结束了。 难啊……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