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一顿饭吃完,平安王连比划带写,说自己现在在迎春书院上学。 之前他跟着书院的贫寒学子一起下地去劳作,一天下来,手都磨破了皮。 他还“说”,在迎春书院这些日子,他受益颇多,心态也好了很多。 他没有说具体的受益是什么。 因为说不清楚。 也因为齐蓉蓉听不懂。 事实上,每次体验活动后,书院的夫子会天黑后开篝火总结大会。 一群人围坐篝火旁,夫子会提出一个问题。 比如:若是未来你们当了司农主事,如何才能让种地的百姓吃饱穿暖? 众人思维天马行空,各抒己见。 一旦说错,旁边的人就会立刻抓住他的漏洞,双方言辞激烈,你来我往地争辩。 当世家子弟出现不懂农时、不通农事的常识性错误时,贫寒学子就会跳出来纠正他们的谬误…… 夫子也会问:如果你当了清官,你的母亲正在生病,这时候你没钱抓药,却有人送银子上门,只求你偏袒些许…… 这钱你收还是不收? 贫寒学子明显窘迫和沉默。 他们每个人心底都想说“收”,却都不好意思说出口。 他们下意识地知道,这种事情能做不能说。 可此时世家子弟却义正言辞:“自然是不收。” “家中早早安排庶子们学习经商赚钱,财力雄厚,不会出现这等窘迫情况……” 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这一点咱们老早就知道。” 夫子却又问:“若你就是那个清贫官员呢?没有家族支撑,也没有钱买药?” 这次世家子弟也沉默了。 他们从没有如此窘迫过。 每一次学子们代入的“官员身份、地位、家境”都会有所改变。 夫子试图引导所有的学子尝试换位思考。 站在官员的角度去思考,也站在最底层百姓的角度去思考…… 曾经接受过最正统的学院教育的世家子弟们,一开始都瞧不上迎春书院这种方式。 他们不适应,也觉得太没出息。 身为世家子弟,哪里需要去亲自躬耕农事? 贫寒学子却觉得这是画饼:自己一辈子能考个举人也就顶天了,哪里配肖想成为那么大的官员? 可时间一长,他们却越来越清楚:这种训练和教学,能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协助皇帝治理这个国家…… 他们每个人都逐渐能够看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。 他们也看到了自己应该成长的部分,开始主动跟旁边的人讨教。 当秋闱开始的时候,这些人才愕然发现:原来那些曾经在篝火旁认真探讨过的问题,竟然跟考题有所类似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