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他捐了多少钱?” “捐了两千块钱,王洪宝一向很慷慨,说一句不怕你们见笑的话,这两千块钱,我们四个人用了四个多月。他是一个与佛有缘的人——他看我们四个人一把年纪,风烛残年,有意照拂我们。” 笔者在这里提前补充一下,在同志们离开马婆婆庵的时候,会平师太让另一个老尼姑拿来了一个记账本,上面果然有一笔两千块钱的捐款,捐款人的名字叫王洪宝,捐款时间是1992.4.13。 会平师太果然好记性。 接下来,我们还是从前面断掉的地方接着往下叙述。 大家下楼的时候,二楼的灯光已经熄灭了。 赵子蒙想到了一件事件:“会平师太,贵寺有城墙砖吗?” “有,不但有,而且有很多块。” “很多块是多少?” “有几百块。” “贵寺在秦南河的南边,古城墙在秦南河的北边,城墙砖怎么会跑到贵寺来呢?” “一言难尽啊!” “会平师太,请您跟我们说说。” “一九六八年,一群红卫兵用船从秣陵运来了几百块城墙砖。” “红卫兵把城墙砖远到马婆婆庵做什么呢?” “他们用城墙砖在十三营的大街上垒起一道高墙。” “他们在大街上垒高墙做什么?” “武斗啊!” “什么叫‘武斗’?”马建平问。武斗时,马建平还小,他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。 “那些年,两派群众组织之间进行的战斗——那时候乱的很,一会儿你斗我,一会儿我斗他。”马所长道。 萧老对那段历史也很了解:“那是时代的产物,武斗的动机和目的非常奇特。” “武斗结束以后,我们清理现场,把城墙砖搬进了寺院。” “为什么要由你们来清理现场呢?” “他们的墙就砌在我们的大门外。” “城墙砖在什么地方?” “你们随贫尼来。” 走出小楼,会平师太在圆门跟前停了下来,然后用手电筒朝圆门右边的墙角下照了照。 灯光下,码放着几百块城墙砖,上面爬满了青苔,砖缝中还有一些草和藤蔓。 在砖堆旁边有几棵低矮的杂树。 大家钻进树丛,走到砖堆跟前:城墙砖一共码了十几层,有些城墙砖已经残破,有些城墙砖上还有一些豁口。 赵子蒙想起了马婆婆庵的后门:“师太,后门在什么地方?” “请随贫尼来。” 会平师太走到小楼的南边:“这就是本寺的后门,门外就是秦南河。”会平师太一边说,一边掏出钥匙打开门锁。 门外是一小片树林,一条斜插到河堤上的石阶拾级而下,前面,笔者曾经交代过,马婆婆庵建在一个小山丘上,这里的土是黄泥土。 大家沿着石阶而下。 河堤宽约三米,但眼下已经不能走人了,河堤上堆满了石头,几个工人正在往河坡上抬石头。 “师傅,你们怎么还没有收工啊?”赵子蒙走到两个工人跟前道。 第(1/3)页